发布日期:2025-08-06 23:30 点击次数:103
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有一场战役,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,这便是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!
因为在这场战役中,180师几乎遭遇全军覆没的惨烈结局?
得知情况后,在国休养的陈庚大将,气的亲自到朝鲜对着指挥的师长大骂!
在1951年的时候,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关键阶段,前四次战役的交锋,让中美双方都对彼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
而此时基本上知己知彼的双方,正在酝酿了一场更大规模战役,而这场战役也将成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。
在当时联合国军一方,原本的总司令麦克阿瑟被杜鲁门解职,马修·李奇微接任,麦克阿瑟的激进与自负,使美国在朝鲜战场越陷越深。
而李奇微则截然不同,他沉稳谨慎,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敏锐的战场洞察力。
所以上任后,他潜心研究志愿军的作战特点和战术,发现志愿军虽装备简陋,但战斗意志顽强、战术灵活多变,且存在后勤补给困难、作战时间受限等弱点。
基于这些发现,李奇微制定了新的战略计划,企图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。
于是在1951年4月中旬,李奇微在前沿视察时,敏锐的直觉发现志愿军有集结动向,他随后立即命令联合国军转入防御,加强防线部署。
此时联合国军总兵力达17个旅外加一个团,约34万人,其中12个师加两个旅部署在三八线附近,构筑了坚固防线,配备大量火炮、坦克、机枪,还有空军和海军支援。
而志愿军这边,此时已有三个兵团入朝作战,分别是三兵团、九兵团和19兵团,加上朝鲜人民军三个军团,总兵力达到60万人,占据兵力优势。
彭德怀总司令站在作战地图前,眉头紧锁,深思熟虑后决定从金华至嘉平一线展开进攻,利用山区地形优势,将敌人东西割裂。
同时九兵团和19兵团分别向西线之敌两翼迂回,三兵团则从正面突破敌人防线,力求在三八线北部歼灭敌人。
在4月10日时,彭德怀司令致电毛主席汇报作战计划后,也得到毛主席肯定。
随后志愿军各部队迅速行动,紧张进行军事训练、补充武器弹药和物资装备,并开展思想政治动员,营地内充满紧张热烈的战斗氛围。
时间到1951年4月21日,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式打响。
这一天朝鲜半岛的天空被战火点燃,志愿军三个兵团分三个方向,向敌人发起进攻,一时间枪炮声、喊杀声震耳欲聋,硝烟弥漫整个战场。
左翼宋时轮指挥的第九兵团表现出色,迅速的突破敌人防线,仅一天就前出二十多公里,歼灭美24师和南朝鲜六师各一部,基本完成预定任务。
右翼杨德志指挥的第十九兵团渡江时却遭遇困境,因为临津江江面狭窄,部队渡江时大面积拥堵,行动迟缓,被敌人发现后,联合国军集中火力猛烈突袭,使得江面上弹如雨下,船只纷纷被击中,战士们伤亡惨重。
在十九兵团将士迅速调整部署,组织火力反击,在付出较大伤亡代价后成功渡江,并继续进攻,最终于24日全部越过三八线。
而中路王近山指挥的三兵团则进展缓慢。在突破美军防线后,就遭遇土耳其旅顽强抵抗,土耳其旅仰仗坚固工事和猛烈火力,死死挡住三兵团进攻。
战士们的多次冲锋被击退,双方在激烈争夺中陷入僵持,三兵团迟迟未能越过三八线,只得在三八线附近与联合国军对峙,给整个战役进展带来影响。
在4月26日,志愿军三个兵团继续推进,将联合国军逼退至汉城,但由于采取的是平推式进攻,战线呈斜线,美军东线部队先不敌。
于是美军指挥官迅速调整部署,加强东线防御力量。志愿军未能完成在汉城以北歼敌计划,最终停止进攻,第一阶段战役结束。
此阶段志愿军虽有战果,但也暴露出进攻速度不够快、未能形成有效包围歼灭战等问题,为后续战役发展也埋下隐患。
第一阶段战役结束后,彭德怀司令敏锐的察觉到战场形势变化,见美军东线部队暴露,认为是绝佳战机,便当机立断决定转换进攻方向,矛头从西线转至东线,目标是歼灭南朝鲜的3至5个师。
于是志司重新制定作战部署,集中九兵团和朝鲜三个军团兵力,优先打击东线四个南朝鲜师;
三兵团负责中路割裂东西两线敌军联系,防止美军东援;而十九兵团在西线机动钳制美军。
到了5月16日,九兵团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发起进攻,南朝鲜军队迅速崩溃,九兵团60师一举歼灭南朝鲜三师和9师,取得辉煌战果。
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,高喊口号鼓舞士气,机智与灵活给予敌人致命一击,让南朝鲜军队闻风丧胆。
然而就在联军准备扩大战果时,战场形势突变,因为三兵团没能完成割裂任务,导致西线美军顺利转移至东线,堵住敌军防线缺口,志愿军联军难以发动歼灭性打击,进攻势头受阻。
同时在这个时候连续作战的志愿军弹尽粮绝,后勤补给因敌人空袭和封锁无法及时送达前线。
战士们忍饥挨饿,体力也逐渐不支,不得不再次停止攻击,反击作战落下帷幕,而志愿军也陷入了被动,战役形势更加严峻。
到5月21日,志司下达转移休整命令,志愿军三个兵团陆续向北撤退,但他们没想到,更大的危机悄然降临。
因为联合国军察觉了志愿军的撤退意图后,发起全线反扑,集中优势兵力,在航空兵掩护下疯狂进攻。
可想而知志愿军三个兵团撤退途中的压力,顶住压力的同时三兵团又出意外,先是兵团指挥部被炸,通讯中断,部队失去指挥长达三天。
在这三天里,部队各自为战,在敌人猛烈攻击下,三兵团防线逐渐被突破,形势岌岌可危。
王近山将军
紧接着,60军180师被敌人包围,180师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部队,而此时却陷入绝境,被敌人四面包围,退路也被切断,粮食和弹药即将耗尽。
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,战士们坚守阵地并奋起抵抗,打退敌人一次次进攻,弹药耗尽就用石头、用刺刀拼杀,身负重伤仍不下阵线。
但因敌众我寡,又在这种弹药不足的情况下,180师伤亡也越来越大,最终损失超七千余人,成为受损最严重的部队,这场失利也让无数人痛心,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刻骨铭心的记忆。
纵观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全过程,王近山指挥的三兵团确实是频繁的失误,导致此战未能圆满完成既定作战目标。
而三兵团是第二批入朝作战队伍,入朝时间最短,求战也最心切、准备不足肯定是有一定影响的。
比如与第一批入朝的九兵团相比,缺乏了对联合国军作战经验,对敌人战术和特点了解不够深入。
同为第二批入朝的十九兵团,战前充分准备,提前入朝学习、进行思想动员和训练,熟悉战场环境,提高作战技能。
而三兵团既无作在韩的战经验,又未做好战前准备,盲目执行作战命令,进攻频繁失利,对敌人防御工事和火力部署估计不足,进攻缺乏有效战术配合,一拥而上却遭敌人猛烈反击,造成重大的伤亡。
陈庚
三兵团指挥和作战部署存在着问题,以至于在战役第二阶段,以王近山为首的指挥人员被美军障眼法迷惑,制定存在漏洞的作战部署。
美军利用这一失误,先对十九兵团重点进攻,吸引志愿军注意力,然后顺利东援南朝鲜军,扭转战场形势。
同时在转移休整阶段,三兵团布置不当,电台被炸,指挥部与下属部队失联三天,180师惨剧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。
失去指挥的180师在撤退中陷入混乱,无法及时调整作战部署,最终被敌人包围。
三兵团失利还与副司令员王近山的错误指挥思想也有一定的关系,比如中央军委原让陈赓领导指挥三兵团,奈何陈赓旧疾复发,重任就落在王近山身上。
而王近山在指挥时过于轻敌,急于求成,未充分考虑战场实际情况,不听取其他将领合理建议,一味按自己想法指挥作战,把美军当成蒋军对待,认为能轻易消灭人家几个师,这种错误思想导致作战计划失败。
在反击作战停止后,经统计,三兵团损兵折将达三万余人,占三个兵团伤亡人数的一半,确实让人触目惊心。
战况信息传到后方、传到国内后,陈赓是彻底坐不住了,他不等身体康复就来到朝鲜战场接管指挥权。
当看到三兵团的惨状,他痛心疾首,痛骂了王近山。当面对着陈赓责骂,王近山是哑口无言,因为他知道自己犯的错给部队带来巨大损失。
后来整个三兵团在陈赓的指导下痛定思痛,当再次面对联合国军的大规模反扑时,准确制定“零敲牛皮糖”战术,通过小规模战斗积小胜为大胜。
逐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,有效遏制联合国军进攻势头,为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做了比较圆满的收尾。
到1951年6月10日,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彻底结束。
这场战役历时50天,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歼敌8.2万余人,其中志愿军歼敌6.7万余人。
当然了我志愿军以伤亡7.5万人、战斗减员8.5万人的代价,夺回战场主动权,取得最终的胜利,同时也是很痛心的胜利。
陈庚
此次战役也迫使美国军政高层重新估计中朝军队力量,使其占领全朝鲜的阴谋彻底破碎。
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转入战略防御状态,最终确定与中朝方面谈判以结束战争,参战双方进入边谈边打的战略相持阶段。
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的较量,承载着无数英雄儿女的牺牲与奉献!
它让我们看到志愿军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拼搏,也让我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与复杂。
在这场战争中180师的失利虽惨痛,但成为我军不断反思和成长的动力。
我们应铭记这段历史,从中汲取教训,不断提高自身实力,保卫祖国的和平与安宁 ,让英雄的精神永远传承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!